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

历史凝在这一刻(上篇)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应台追寻父母那一辈人的赴台足迹,踏着当时内战导致骨肉分离的辛酸之旅,完成这部用血泪凝聚的大撤退历史巨著,其留给后人的启示,弥足珍贵。全书读来倍感悲怆,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到战乱的可怕、惊慄。

作者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中说:“龙应台”不是笔名,是真名。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她是离乱中第一个出生在台湾的孩子。她的母亲在一九四九年一月离开了淳安古城的家乡,一路颠沛流离,从火车站到火车站,过江过河过大山。一年半以后的一九五〇年五月,她母亲来到海南岛的一处码头,随着大撤退的汹涌人潮,拼命地要挤上一艘大船去;而此刻她的丈夫——龙应台的父亲龙槐生,正在另一个港口,与她失去了联络。

母亲怀抱着在海南岛出生的“应达”,正准备乘船往一个叫“台湾”的地方开去,两百多万国军与百姓就是这样陆陆续续、辗辗转转撤退到台湾来的。

今天蜚声台湾的诗人管管、痖弦,还是当时年方十七、八的翩翩少年,被国军抓来当兵,与家人无奈地告别。六十年后,这些当年的翩翩少年,也到了人生的耄耋之年,接受作者的访问,谈起少年时与父母离别的伤心往事,犹泪水簌簌而下,令人感心酸不已。

书中有七篇是采用访谈的叙述方式,受访者为管管、痖弦、陈清山、吴阿吉、柯景星、李维恂、蔡新宗,和一篇拉包尔战俘营状况调查的听证会,供证者是前空军少尉军官詹姆士•麦克摩瑞。其中的陈、吴两人是台湾卑南族,在同一篇中被访问;沧海桑田,六十年后,这些受访者已都是白发苍苍的暮年老耆了。

作者亦从青春的少艾之期,转变为人妻、为人母。童年时,每当父母谈及淳安老家的情景、谈及大撤退的离别点滴,她总是在讪笑他们,不断地提醒父母:“这里是台湾耶”。如今,自己到了知命之年,方能严正看待父母辈的沧桑经历,对过往的无知追悔不已。然而,龙父已逝,龙母甚至连自己的唯女也已经认不出来了,欲再向他们追述这段悲怆往事,就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为了追寻历史还原真相,作家持续三百八十天的历史之旅,往南京、广州、长春、沈阳、马祖、台东、屏东和美国等地,访问亲历者,并查考历史现场,试图重现一九四九年,两百万人赴台的悲壮历史场景。她发现:“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一上了船,就是一生。”

“这世界上所有的暂别,如果碰到战乱,就是永别。”

生逢乱世,已是不幸,更悲惨的是要与至亲骨肉分离,这遭遇,不是生在太平盛世的我们可以轻易理解的。战乱毁了一代人姹紫嫣红的人生,一生的理想与抱负没了,到盼得和平的曙光到来时,人生已经走了过半,无语问苍天呀!

人类真的非要使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不可吗?自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以降,世界共发生了两起特大的世界大战,还有其他数之不尽的小区域战役没计算呢?多少人类在这自相残杀的争夺利益争战中,失去性命?多少家庭饱受生离死别的骨肉煎熬?多少国家的城市成为颓垣败瓦的废墟?多少侥幸活下来的人,一颗心终身都在淌血?战争的悲惨,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谁是参与战争一方的胜利者?作者在书扉页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一句: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

最后一句是意义深长的话语:“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历史是位好老师,如果你一次没学会,他会不断地重复。”人类啊!我们需要历史给我们一再重复,还是一次就学会他呀?历史的教训就在于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好战的人类应从这些睿智之言,反省自身的贪欲,避免人类再陷战争的罪恶深渊里。

2 条评论:

  1. 康华兄:
    星期六在Centre Point的大众买的。City Mall的大众没有找到。
    全书以散文的形式写的,分八部73节,每节平均不过三千字,读来轻松。其实还有一点点,临近结尾了,日夜阅读,现在剩下最后的。
    是不错的一本历史回忆,特别是作家的文笔很流畅,名不虚传。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