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马华文学不曾断过奶


马来西亚华人文学,简称马华文学,发源于马来西亚,故名。1997年,大马学者黄锦树发表了《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文中指出了马华文学的危机。同年,在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提出了“断奶论”,要与以大中国本位为中心,把马华文学当作支流,控制安抚的大汉沙文主义的奶水断绝关系,认为马华的作家再喝这种奶水,是对马华文坛的一种荼毒。

是这样的吗?马华文学为什么非要与源自中国母体的体系断奶不可呢?有这个必要吗?断奶后,仅凭全国的六百万华人,我们的华人文学就能在世界华人文坛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吗?不吸取这个以中文为本体的国家与时并进的文学格局(即奶水),我们难道可以自成一格,发展出完全与中国文学不同的流派,再反过来吸引中国的文坛向我们学习吗?除非他们13亿的人口,可以接受600万马华主导,与中国文学异类的独立华文作品。当然,做梦还早着呢。因为600万华人不是个个皆文坛达人,而中国从事文学创作的,也许就有上亿人,所以我们主导不了马华文学的独立自主性。如果非要叫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断奶,还不如叫我们放弃马华文学,改以马来语或英语来创作,是不是更实际一些?

自我小学会写作文以来,书写的格局就是中国式的,这有问题吗?我们的写作文字本就来自中国这个使用中文字的母体,只有中国才具备在文学上革新的魄力。因为,对于中文的理解能力,中国肯定的比海外华人掌握得更好。

诚然,写作的内容还是以各自处于的国家环境为主体,这我无异议。在大马,我们写作时必须要添加这里的多元民族与文化的要素,才能确实地反映当地的特色。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留意中国文坛学术的更迭,去芜存菁的提升华人文学,才是海外华人文学求存的明智之举。脱离了来自母体的滋润和纠正,我们不伦不类的文学将在世界华人文坛上成为不入流的异种,想要打入中国这个庞大的文学市场,就更加无可能。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瑰宝,单单使用中文,就书写过了中华五千年的变迁;中文作为这个大国的载体,一直出现在中原大地的舞台上,不曾断过层,这是举世罕有的。悠久文化的浩瀚长河,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作为旁证也好,作为文研也罢,她都是文学极佳的维生素汲取囊,他族羡慕都还来不及呐!

马华的翁总与马华前署理总会长陈广才,今天异口同声表示,马华文学仍需要中国养料来滋养,是正确的认知,说出了事实。我也可以说的更贴切一些的:如果今天中国不存在了,就没有所谓的马华文学。作为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我认为,马华文学之所以能够留存到现在,是因为中国这个母体大国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养料’补给,才使马华文学有机会存活下来。至于说存活后就想改风易貌,还是那句话:在文学的基础上,600万能做得了什么?而话又说回来,600万能创造出一个马华文学,已经是奇迹中的极限。但是请不要忘记,马华文学是建立在中国文学之上的。我们在写作上不论是旁证还是论述,无不以中国的习惯为依归。所有的语文句组言词,无不是源出于中国的方式;这个影子我们割舍不掉,这块磐石让马华文学可以被承载着,存活得踏实。

今天,在马华文坛上,有许多文笔非常好的作家,如戴小华、柏一、黎紫书、 叶孝忠、冰谷等等,有者的作品还获得过海外著名的文学奖项。如果没有中国的文学滋养,想要获得中台港澳以华人为主导的海外中华文学奖赏,恐怕只能望门兴叹喽。我看过马华作家的作品后,确实感受到他们深厚的驾驭文字功夫,果然不是盖的,也渐渐的开始喜欢上马华文学了。

最后,我想说:马华文学不曾断过奶,以后不会,也不能断奶。要在奶汁的补充下存活着,是存活着而不是成长。马华可以作为中国文学下的一个附庸体,但不能成为与中国分庭抗礼的文学体,否则会消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