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

浅谈佛教思想

   

    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同为人世间的三个正信宗教。三大教派后来都不幸出现了许多旁门分支,与原教派的教义有一些差异,这些分支不提也罢。

宗教犹如政党的选择,各有粉丝,各有喜好,主要是看每个人的心灵需要与心智认同,在什么样的宗教里可以获得这些满足。若问我情归何教?在这三教中,我乃独尊佛教。

“看哪!滚滚江水,波涛壮阔!分不清哪儿是波,何处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众生是未来的佛,佛是过去的众生呀!”

尊崇佛教,是因为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这就是笔者的心智认同。佛陀说过:“我亦是人数”,清楚的告诉我们,他与我们一样,皆是人类中的一员,分别在于“迷和悟”。他是以修持达致“正觉者”的境界而成为一教祖师的,因此,“佛”是对一个觉者的通称,意思就是“开悟之人”,并能从此免除了轮回之苦;个人若能通过修持达到佛祖之觉者境界的话,“佛”也可以不是唯一的。

“历尽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教强调“我”的重要。修持绝对不是为了取悦谁而做,乃是为自己本身。佛教没有强迫你替父受罪,父亲犯了法,儿子是进不了监牢的,除非儿子也是共犯。“人想要怎样的收获,得先要那样的栽种。”通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果实。所谓“因果”,就是自作自受的最好解释。

“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强迫他人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欢的,朋友,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啊!”

与唯神论的宗教不同,佛能接受追随者对他说的言语提出质疑,并鼓励信众们发问,而非至高无上不能怀疑他。“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则永不悟”,人人皆拥有提问的权利。佛祖在世的两千五百五十六年前,为信仰者释疑无数,这些极为珍贵的教诲,在佛祖涅磐后,就成为了佛教传世的真谛教义经典,为信仰者提供开悟成佛的正确导引。

佛在世时,说的佛法共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即成佛的方法。佛教经典共有三千零五十三部,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卷。这恢宏的法门经典的数量之多,对任何其他正信宗教而言,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当然了,今天我们不是比赛谁的经典多寡,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些法门和经典的形成,乃是当时透过无数向佛祖“发问者”而蒐集编成的,说明的是,众信与佛祖的问答互动,在佛祖成佛后就一直在进行着。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一直很喜欢这个“缘”字。作为深信“因缘生,从缘灭”的我而言,虽然有时对缘的来去会感到万般的无奈,不过,因为相信“人生无常”,很快也能把这无奈释怀,特感谢佛教教义带给我应对的智慧。学佛就是学着静观自己,静观自己就是忘记自己,忘记自己就是视自己为万物之一,融和为一体。

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无不因为一个“缘”字而相聚相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缘的力量能使大家相聚,亦能令大家分离,缘聚缘散,皆是缘的关系。

“十年暗室,一灯能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经典教义与某些正信宗教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如何看待一个“罪者”的方式。佛教里没有所谓的“人类原罪”,佛教相信人性是善良的,真正的“罪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佛称无明),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所引生的。因此,即使杀生无数的屠夫,只要他立心放下屠刀不再杀生,并可以达致觉悟的话,他还是可以成佛的。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所有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拥有“生存”的权利,因此,佛教是茹素戒杀的宗教。在佛陀的“众生平等观”里,指的是宇宙中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并不局限于人类。

“多欲为苦,少欲知足,人生无常,四大皆空。”

根据佛陀的教导,人生在世有八苦,这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这八苦总是由我们的五蕴带来,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原来我们的五蕴却是来自物质界的四个主要组成元素,也就是通称的“四大”:地、水、火、风。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明白这一切都是由外在的四大影响所延伸,也就明白一旦四大耗尽以后,就会散佚为“空无”,过往所有的情仇恩怨事、悲欢离合时,皆回到尚未聚合前的四大中,此时方知我非我!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欲知前世事,今生所受是;欲知来世事,今生所作是。

4 条评论:

  1. 哎呀!酱久没见,原来山城客虔心学佛去liao!

    回复删除
    回复
    1. 佛经不怕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合掌,阿弥陀佛。

      删除
  2. 之前沙巴论坛发生宗教大战,可惜你没有去插一脚,现在已经停火了。

    回复删除
    回复
    1. 哦?是呀?
      好久沒有去瀏覽,不曉得哦。
      宗教取向也和政治取向一樣,會引發爭執的。
      信仰是各人的選擇,堅持自己的信仰就好了,管他人信什麼。
      我這篇主要與同是佛教的教友分享。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