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两岁半的小外甥女对她那个念二年级的哥哥说:“来玩病人。”我还以为她们玩医生看病的游戏。但是,看到小外甥闭起眼睛别过了头去,口里数着1,2,3的限时,而小外甥女则紧张的找地方躲藏起来,我才知道这“玩病人”的病人非彼病人,实乃“捉迷藏”也!
“捉迷藏”何时变成了“玩病人”?真是汉家羞事,说来就话长了。这要追溯到中国人来到南洋谋生,随后开办教育,然后再一代一代与原乡的中文教育事业脱轨,以致形成今天的“特别效果”。人家中国有做长期的正规化语言的工作和规范化的教育,而我们这些非汉语系的国家,则无法追随,并渐渐形成自我特色的一环。
现在的中国人迢迢千里到海外去,有去深造的,有去旅游的,有去投资考察的。但是,在数百年前,中国人出国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赚取金钱养家,因为当时国内战祸连年,谋生困难,于是居住在沿海的人民,便萌生到海外淘金的念头。有家庭者把妻儿留在本国,只身一叶扁舟漂洋过番去,临走对家人抛下一句:“串了钱马上就转来。(串:赚。转:回来)”,本来就没有长久居留他国的打算。
过了猴年马月,他们发现在当地谋生比在本国容易,很多人就此长居下来,于是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华人人数。当最初的目的变成移居的最终目的后,大家也没有了落叶归根的思想,后代对先辈的原来祖国,显得既模糊又陌生。但是,在先辈的坚持下,后代都必须学习本族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没有了根,枝干焉存?
语言也是代表民族的灵魂,一个遭遇外部灵魂侵入,失去了本身灵魂者,也等如一个撞邪的行尸走肉者。而语言存在的最大功能,就是沟通。你的所思所想,和我的所见所闻,必须经过“语言”这道桥梁的互联,才能明白彼此的意思。
但是,如果同样一种语言的语素变了质,我说的一是你说的九,我说同意,你理解为反对,那就是鸡同鸭讲,自说自话了。在南洋,我们常常听到华人说:“新假波(新加坡)”、“葵下(跪下)”、“吃饱了(liao3)”、“放假/假期(jia3)”,还有就是开篇时提到的“玩病人(捉迷藏)”。
这些语言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加上学校的老师们也若无其事地对学生说着这种具南洋特色的巴刹华语,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老师是纠正学生语音的工程师,如果连老师也是如此这般,我们还能指望谁来教导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我最想问那些把“新加坡”的“加”念作“假”的人一个问题:如果他说加减乘除的“加”,也应该照念“假”吗?“加”念成“假”,是他自己自造的异音字吗?
在本国使用这种变质的华语与华人沟通,一般都通行无阻,但是,去到以汉语为主的国家,如中国和台湾,与他们的人民交流,就会发生沟通的困难了。我国的某政党自诩大马的中文水平是继中台之后能力最强的,我们也以为自己的中文不赖,但是,一到了中台这两个汉语水准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与当地人以华语沟通起来,马上会发现自己的中文沟通能力之不足。事实上,本国华语水平的下降趋势,令人忧心之余,更多的是揪心之痛。
约20年前我在台湾打工时,某次与一位当地同事聊到一个话题,我话里有“集中营”这名词,对方听了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我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再说了一次,结果,他的眼睛还是冒出很多问号来。我琢磨着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自己在心里反复的念着这句“集中营”,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是我的“四声”出了问题!我说出口的是“集(ji4)中营”,正确的念法原来是“集(ji2)中营”!然后,我再说了一次正确的说法,对方听了马上就明白过来了!
一位来自本州东海岸的同事,话里常有个“了(liao3)”音,结果被台湾同事取笑之:“了,了,了!(liao3,liao3,liao3!)”一位同事问我:“他说的国语为什么与你说的不同?”我说:“他的客家腔调要重一些嘛!”
初到宝岛与当地人以华语沟通时,还常被他赞我们的“国语”讲得好,但是自己也汗颜啊!也许,与老外(欧美人士)比较起来,我们的华语还算可以通关?不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大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渐强盛的影响下,全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追捧汉语,汉语热的局面势不可挡。很多欧美人士讲的华语,语音标准过你我,道地的京片子令人惊艳,卷舌之腔圆滑,一个不留意,还会以为是中国人在说话,都标准到那个程度了!以前说:“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洋人讲官话”,那时候的洋人说华语,都有浓浓的洋腔,听了就忍不住要笑,就好像我们听老一辈的香港人讲华语那样,也有令人发笑的浓浓粤音腔调。
如果不准备与外国——特别是使用中文的国家打交道,则大可不必精进华语的标准化;又或者我们有印度的人口优势,可以硬生生把标准英语变调为印度特色的英语,那就另当别论。不过,族群才几百万的我们,自成一格的华语想对汉语的故乡发挥影响,那是痴人说梦。我们住在地球村,飞机被发明后,距离不再是问题,与他国的人民发生第三类接触也不是奇迹。例如,当你需要与一个欧美游客沟通,不会说英语?未必是问题,兴许他会说华语呢!但是,还是有问题啊,因为自己讲的华语不标准,他不知你在说什么!呵呵,这不是表示你的“灵魂”快要出窍了又是什么?
普通话方言化的关系吧?
回复删除郑兄,下午好!
回复删除被方言污染得严重,学校教育者有责任纠正,可是,我就听过一位小学校长亲口说出假(jia
3)期这样的发音来。。。。。
东西的价钱很便宜的“便(pian2)宜”,被一些人以为这pian2是方言的发音,在说普通话的时候,自己把它发音为【bian4】宜。这【bian4】宜的发音,是方便适当、得宜之意,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并不是指东西的价钱【pian2】宜。
一些父母对孩子讲华语,意欲他们上学时容易听明白老师讲课,但是,自己的语音有毛病,教的孩子华语发音也就跟着出问题了。
ngi 做么今天酱多口水的————(de4)?
回复删除chin chin chai chai 就好咯————
ngi喝杯Wong low gat 先啦————
ngi chim man 有没看神八窝————?
哈哈哈哈~~~~~~~咳咳咳~~~~~~~~
Ninie,
回复删除不是多口水,是苦水,讲得半咸不淡,被人家笑话,不能chin chai啦!
喝了wong low gat,又得个gat(激),还是ng hao la!
神八???神舟八号?
山城客,何必那么纠结要说出标准的华语呢?我们的话语讲的不标准,都是受了本身方言的影响。我在大学时,一位研究华语发音的讲师对我说,我们会把“七”(qi1)念成(qi4)或"喝水"(he1)念成(he4)水,这其实和我们本身的方言里的一种发声叫“吃声”的影响,这种方言发音会影响到我们在华语中的发音标准。
回复删除我们的华语发音有南洋+马来风光的特色不是很好吗?就算是英国人,在英国不同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英语口音,更不必提英伦三岛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国本土的英语发音的不同了。他们也不曾因为发音不同而造成很大的问题。
比起华语发音不标准,我更担心的是本土方言的消失。我现在和同辈的朋友都以华语交谈,只会和父母交谈时才会用到客家话。以后我有了孩子,应该也不会和他们说客家话了,过了几十年,恐怕客语就会绝种了。
山城客晚上好!啊啊,升级做讲师啦?哈哈。。。
回复删除本地华语严重受各种方言影响,所以有广东腔、福建腔、福州腔、客家腔等。
其实中国大陆也有很多奇怪的腔调,有时听得莫名其妙呢!
有次听大陆地陪说:“快点落车,fī来峰到了!”原来是【飞】来峰!
北京腔声调高,翘舌音超多,听不惯。
本地人如果讲北京腔会被人笑。。。感觉矫揉造作,很别扭。我试过【东施效颦】,学说北京腔,结果差点笑死学生!哈哈。。。
还有个问题,华文字里有很多多音多义字,有时一个字可以有3种发音,唉,学生怕,老师也头疼!
大马的华语以大陆为本,如果我们没有收到他们的语言专家审音后的资料,可能会脱节呢!
我觉得本地教育部做得还不够,因为都没有收到这些相关资料,有时会很混淆。
最常听到念错的字是:
炸鸡的炸(zhá),而不是炸弹的炸(zhà)。
(人人都爱吃zhà鸡!zhà到碎碎的鸡!哈哈哈。。。)
这个话题,喝,3天3夜都讲不完,暂且打住。:)
祝你周末愉快!
我放假了!又要。。。
但是请提醒我在12月7日要去学校【照顾】SPM生。:)
Zeus,晚上好!
回复删除应该学标准的发音。虽然不一定要学北京腔的卷舌音,但是四声一定要抓好,要不然四声不分,人家就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了。以我自己与中台朋友的交流经验,我觉得四声非常重要,而我们这里的问题症结,就是四声不分,在方言的影响下,变成了不伦不类。要吗,纯粹讲方言好了,要吗,讲标准的华语,这样比较不会造成语言掺杂的混乱。
大马华语正音与规范理事会所提倡的正音,我就很支持。他们每天在IFM播出的《华语正音》时段(8:15am、12:15pm、6:15pm……),我皆准时收听,为的是希望能从中纠正自己在发音与用词方面的错误,不想以后再与中台朋友沟通时,重蹈20年前的历史,我始终觉得那是自己学而不精造成的问题。
星加坡政府前资政李光耀受英文教育,原本不太懂讲中文,当他决心学好中文时,他去北京请来一个讲标准北京腔普通话的老师教他,有人问他,贵国也有华文程度不错的学者,何必到北京拜师呢?他说,要学一样东西,就应该学最标准的。我的看法与他相差无几,是本身所持的认真问题吧。
我谈的不是某地与某地的口音不同问题,这种问题在中国也早就存在了。在大马,我们讲的普通话主要是南方系的口音,但是,目前住在中国南方的人,总不会把捉迷藏说成玩病人是吧?总不会把新加坡说成新假波是吧?既然我们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的南方,语音理应不会相差太多才是。他们不会犯的这种错误,缘何我们同出一系的,却会犯?而今天本国的这种歪音趋势,完全是对华语的正音态度不认真造成。不过,各地口音的不同还真是个问题,有些地区的中国人,明明在讲普通话,我就是没法听出来他在说什么!
至于你说我们的华语发音有南洋+马来风光特色不是很好?是的,这应该是指在词语方面吧?我们的华语的确吸纳了不少的本地特色,比如巴刹(菜市场)、甘榜(乡村)等等,这是中文字词本土化了,这个我认同保留,也偶有在我的某些文章里使用。但是华语的语音并不是受到马来发音的影响,而是受到华人本身的方言语音影响,虽然勉强能说是本国的特色,但是,在与汉语国家接触时,往往出现沟通的问题。说我们会讲华语?何谓“会”呢?
比如,你对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台朋友说:“我刚才去了巴刹卖菜。”对方也许不明白巴刹所指为何物,他若提问,你可以给他解释:巴刹就是菜市场。但是,因为四声不分,你实际要说的是:刚才去了巴刹“买菜”,这买(mai3)和卖(mai4)的差异不同,得到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我常说,如果不能把华语说得标准,不如不要使用华语与下一代沟通,至少不必因为学了不标准的华语,却丢了家乡话。若自身的华语发音标准,则与后辈沟通也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近代年轻的父母,大多使用华语来与子女沟通,自己的家乡话也不教他们了,客家话以后的确会消失掉。既然如此看得起华语的魅力,就应该学标准的华语,至少还有价值在。若说的是半咸不淡的华语,还真不如说方言强。
客家话有一句说: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几代过后,还有多少的客家子弟还会祖宗言?这也是我们的共同忧虑呀!
Cindy,晚上好!
回复删除呵呵,不是说要学北京腔,那种卷起舌头来说话的方式,不好学,我们讲南方腔就可以了。其实我是希望在某些被本国华人使用错误的词句上做纠正,比如文章里说的:新假波、假(jia3)期、玩病人、便(bian4)宜、了(liao3),尤其是‘了’这个助语,滥用的程度已到了无liao3不欢之地步。
南腔北调还没有解决,现在又来了自造语音的问题,语言真的不好搞。
炸鸡的“炸”念zha2我很早已会了,这得多谢我们的电台正音老师《华语正音》,在IFM有。还有,比如埋葬的“埋”,在“埋怨”上使用的时候要念man2,不是mai2。
本国是马来政府主导,并不希望看到中文壮大,华文的水准,还得靠华人本身自觉来提升,不过,现在的忧虑是:华人自己也不太注重华文,开店的华人,不在招牌上写中文,形同自己灭自己的语文,所以,我觉得大马的华文是看不到未来的,恐怕一两代过后还会销声匿迹。
学校假期了,学生高兴,老师高兴,父母也高兴(不用早起送孩子),祝仙蒂老师周末快乐,假期快乐!
哈哈,如果12月7日我记得,一定提醒你回学校陪读。若我忘记了,也请别怪我。^^
山城客,别这么悲观啦。
回复删除老一辈的华语说得比较差是无可厚非的,而现在的新生代都有学习汉语拼音,一般都说得比较正统,也有的说得非常好呢!
如果我忘记回校【陪读】就糟糕了!可能饭碗不保呀!哈哈。。。
晚安,祝你梦见汤唯!:)
Cindy,早!
回复删除但愿如您所言!
我在youtube看到过一位在大马的讲师把“合法”念成“合(4)法”天啊!堂堂一位知名度蛮高的讲师居然有那样的腔调。其实,我得感谢那些台湾人,跟他们混多了,渐渐也把自己的语音纠正。现在听到那些有“南洋风味”的华语,总觉得怪里怪气的。
回复删除玉燕,下午好!
回复删除合法的“合”,念成去声,在这里也很普遍,是一种不重视四声的风气造成的,他说的不羞,我听着还羞呢。
对呀,我以前也不知道何谓标准华语?何谓正音?后来有机会接触台湾朋友,以及自己在深圳的亲戚,大家交谈时,才发现自己的华语很烂。。。。
我妹夫是台湾人,与他交谈必须把语言的四声搞清楚,他才明白我说什么,用我们几百万人自造的歪音华语,征服不了几千万人,更甭说十多亿人,少数必须服从多数。
南洋华语直译自马来的,如甘榜、巴刹、甲必丹等生活化的词,予以保留不是问题,事实上,华人在念这些直译词时,没有改变原来的语音,反而是一些出自华语原有的词,却把语音改变了。
比如新加坡的“加”,书报上写的明明是“加”,但是,人们却念成“假”,如果写的是“假”,我倒是无话说。假期的“假”是多音字,不真实的东西叫“假”,用在“借”的意思上也念“假”(jia3),但是,假期的“假”要念jia4,人们也偏喜欢念jia3。
了不起的“了”、小时了了的“了”,念liao3没错,可是在其他地方,都必须念le,现在则是liao3声满天飞。。。。。
大佬我的华语,广东音很重,耳敏的一听就知我是讲惯广东话的。
回复删除大佬,早安!
回复删除大佬的华语说得还很好咧。要说广东腔调重,香港人认了第二,没人认第一,真的很逗很逗。
我平时也惯用客家,你有没有听出我说华语时的客家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