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故乡之歌

星期日(16日)晚上9点在Astro AEC台播出的《家在马来西亚》系列单元节目,介绍的乡镇“丹南”(Tenom),就是我难忘的故乡——山城。

岁月悠悠,曾经伴随着我成长的故乡,一晃眼便已与之挥别了卅个春秋,只有每年的清明节回去扫墓的几个小时,始再见她的娇容,算是久别的小聚。

四面环山的这个内陆小镇,属于盆地,如果从数百里的高空鸟瞰,她就是地上一个凹陷的窟窿。由于内陆地区远离口岸,货物运载路途遥远,因此经济也不发达。早年故乡对外交通不便,唯一与外面联系的途径,就是殖民地时期英国统治者为了方便自己把内陆的作物运到州首府的口岸,而在这里兴建的火车铁路交通。


AEC《本地圈》的摄制组来到山城实地拍摄,并采访了这里的地方乡绅。这些乡人都是我们过去所熟知的,经久未见,现在于电视屏幕上看到他们,一个个的样子也显老了。

小镇的范围不大,摄取全景时,出现在市内的最高建筑物也不过才四、五层楼。比较耀眼的,还是那条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银光流经市镇旁的巴达士河道,如天堑般将市区与农耕地的范围明确瓜分开来。这河道曾经是我出去市区学校念书时必跨越的路,千百年来,她在没有泛滥的时期总是默默地流淌着,她不在乎名利功勋,却是见证了两岸人民辛劳与离合的汗水泪珠。


我也看到了启蒙自己的母校。虽然校长已经换了几任,校内的草木也荣枯了几回,但是她的名字始终未改,她的校歌依旧这样唱着:“珍山高,巴达长,丹南中华位中央……”。学校由早期的单层木板材质到今天的四层混凝土建筑,也算是完成了一段进步的过程。如今的学子们,可以舒适地在装有空调设备的课室里学习,应该不再有“头颅热得浑噩,书读不进脑”的藉口了吧?

大概是纯粹作为一个对华人生活在马来西亚情况的记录片段,所以没有介绍那里的农业公园、市集的喧闹、姆律族的文化村、傍晚燕群聚合在电线上过夜的情景……采访人物与街景的拍摄也走马看花式的一闪而过。虽然如此,对久居外地的游子而言,还是暂解了思念的饥渴。


介绍山城的这一单元集推出之前,消息早已在外地的山城人之间传开了,大家互相提醒不要忘记星期天晚上9点收看AEC,在电视里思乡一回。我们一家当然也紧记着,到了播出的时段,老小排排坐一起看。读二年级的小外甥见我们个个看得入神,问这是哪里?我说,是婆婆、舅舅你妈和姨姨的故乡。他又问:“什么是‘故乡’?”我看电视要紧,没有再搭理他。

算来,我离开了将近30年,我妈与妹妹们离开了10多年,这山城如今也只能是电视屏幕里的记忆重温了。

19 条评论:

  1. 你在丹南的祖屋还有在吗?

    回复删除
  2. 我误以为你在写山城怡保呢!
    挥别多年再重游,感觉如何?有没有感触良多?那里的人还认识你么?
    我必定会有许多感触,因为有陌生感。有时觉得很荒唐,那明明是自己长大的地方,久别后却会陌生。那些人大多也不认得我,要等自我介绍一番之后,才恍然大悟。

    回复删除
  3. 大佬,下午好!

    在,别人住了。








    玉燕,下午好/凌晨好!

    怡保也是山城?从照片上看,我故乡处处是山,其实就是被山包围着,所以叫山城。
    看回自己的故乡,感觉是温馨的,因为有童年回忆。
    年轻人都不认识我了,因为我离开时,有些才开始入学,有些还没有出世。年老一些的,有些记得我,有些不记得了,必须讲我父母的名姓他们才晓得。同学朋友一般都还能认出我来,亲戚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连亲戚也认不出我,那么,我的容貌应该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去整容过。
    妳也该考虑回故乡走走了,听见故乡向妳呼唤了吗?不要到年老走不动的时候才寻根哦,呵呵

    回复删除
  4. 哎呀!走宝了,俺没看到喔!
    从照片看,丹南很像Perak的金宝,从怡保去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俺去那里吃咖哩面包鸡的那个小市镇,也是被山环绕着。
    那个“家在马来西亚”系列还有么?我可要记得去看看!

    回复删除
  5. Ninie,下午好!

    《家在马来西亚》系列还有续播,不过介绍我故乡的就此一集了。
    这单元集主要是讲述东马的华人在此的生活情况,山打根已经在之前播了,下个星期天的晚上9点应该轮到介绍砂拉越的小镇。

    回复删除
  6. 山城客,你就好啦,有ASTRO看!

    从图片看来,丹南山城发展得很不错呢。
    最高的建筑物几层?

    为了生活,离乡背井,在所难免。

    幸好不是很远,至少一年还能回去看看一次,唤醒你的甜蜜回忆。

    回复删除
  7. 我在还是单身时,曾经跟随教会的歌咏团去传教了几回。那时的店也不多,我还记得那在pasar楼上的春卷和酿豆腐很好吃。
    那天播出时我看到我朋友的家人(姓管的).

    回复删除
  8. Cindy,傍晚好!

    咦?老师家里没有装Astro吗?为什么?没有兴趣看?

    唉。。。如果早年发展到这样子,我就不用背井离乡啦,可惜早年还很落后呀。。。。555555

    回复删除
  9. 文燕,晚上好!

    妳来传教的那个年代,丹南还没有这个规模呢!若说到吃,就是著名的包黍(玉米)鸡、阉鸡、春卷、肉丸、酿豆腐、客家南乳扣肉……都已经名闻遐迩了。
    管育香老乡,我们的前辈了。我还小的时候,患感冒时,便被母亲带去给他妈妈看,用红绳子点着火,然后按在皮肤上,叫做bak fo,痛死了,每次我都大哭,以后看到他的妈妈都害怕了,呵呵。

    回复删除
  10. 山城客兄,你好。
    可惜我家没有装Astro,所以看不到。沙巴的风景是不错,值得一看!祝福你快乐人生。加油!

    回复删除
  11. 沈兴,早安!

    你也没装Astro啊?最近开始介绍东马,就是我这边和你那边,应该看一看,多了解自己的地方。

    我也同样祝福你!^^

    回复删除
  12. 读到你写 bak fo (拔火),让我想起我的婆婆,她曾经是少有出名的 bak fo婆婆,她也曾经想传授她这已失传的医术给我,但是我怕别人痛也心软的下不了手!
    你那用红绳或油灯芯草火的点穴还没有这么痛啦!有一种用药草火点头穴的更痛!

    回复删除
  13. 文燕,早安!

    这bak fo是非常有效的,据说是给身体放风,可惜呀,现在年轻的一代都不会了。
    红绳火压在皮肤上的时候,很像被火蚁咬到,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现在还能想象那种感觉。
    衰在我每次bak fo以后,病很快就好了,所以每次生病就一定要被带去给bak fo。。。。。
    用药草火来点头穴的就没试过。

    回复删除
  14. 这个星期天(23/10)家在马来西亚的系列,应该是介绍保佛镇。

    回复删除
  15. 文燕,下午好!

    是介绍保佛啊?要记得看了。

    回复删除
  16. 电视节目多到看不完了,还装ASTRO干嘛?:)
    现在又有PPS,呵,更加不必了。
    (等我退休,可能装飞碟呢!^^)

    拔罐也很好呢!
    我身体酸痛都是用拔罐来吸风的。
    当然不是那种把蜡烛点燃后放在皮肤上,然后用杯子盖住它。
    我是用杯子覆在皮肤上,然后用吸泵吸出杯子里的空气,再让杯子停留在皮肤10分钟左右。如果身体里很多风/湿气,皮肤会变得越来越红。

    有师傅还用针刺破皮肤,然后才吸。如果有湿气,流出的血液深黑色的,皮肤上的针孔还会冒气泡呢!

    你试过没有?

    文燕知道吧?

    回复删除
  17. Cindy,下午好!

    哦?飞碟呀?非法入境的,马打会拉的呀!以前我这里也很流行,可以收到世界几十国的电视台,后来取缔了,现在只有在偏远的地区才有人装。

    拔罐?当然用过了,很早的世界(小时候),是用一个小玻璃瓶(如白兰氏鸡精的瓶),点着一小片报纸之类的小纸,放入玻璃里面,快速盖在皮肤上,就会吸紧了,对祛风活络很有效。

    如今已经没有使用这种落后方法了,20多年前,我在台湾买了真空拔罐器来使用,有大小几十个塑料玻璃配合患处的面积,已经用烂了几套咯。

    拔罐很有疗效,我10年前的腰部有问题,不能站立太久,常常在书店站上半个小时后,就疼痛得不得了,弯不下腰,后来用拔罐用了几次,就好了,现在站一个小时看书也不怕,只是书店的老板不高兴罢了。

    用红绳子点火的,是古方了,那是专治感冒等小病的,效果也很好的。

    回复删除
  18. 你们讲的拔罐,我听过也看过,但是我没敢试。我其实是很西式的,这类医治法我怕!呵呵。。。
    我妈妈则喜欢用刮痧法(我也不敢动手,每次都要叫我妹妹来帮我妈妈。妈妈说我下手太轻!没效果!)
    孩子小的时候生病,妈妈说有风,就由她来帮他们,用水煮鸡蛋加小红葱和白树油从头开始往下身擦,擦全身。

    回复删除
  19. 文燕,下午好!

    刮痧以前在外国曾被老外误以为中国人的孩子被虐待,上告他的父母,摆了乌龙。刮痧我晓得,但是没有试过,因为看到被刮痧的人,皮肤红红一片,好像浴血,就不敢试了。
    白树油,妳没提起,我倒是忘记有这东西了。以前小时候感冒,妈妈就在洗澡的热水里倒入半瓶的白树油,与洗澡水一起搅和着洗澡,不怕着凉。
    感冒还有一种土治方法,就是冲水(“冲”要念去声),用一片草席或厚厚的棉被,把一桶热腾腾的水围拢起来。病人脱了衣服坐在里面,然后,把上面的洞口也盖起来,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让那桶热水的蒸气往病人的身体熏,其实就是蒸气浴吧?

    回复删除